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,使传统体育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场地受限、防疫要求严格、学生心理状态波动等问题,倒逼体育教师重新思考备课模式。本文将围绕疫情体育备课本的设计逻辑、核心要素及实操策略展开,为一线教师提供系统解决方案,助力实现“安全教学”与“质量提升”的双赢。

校园封闭管理后,操场、体育馆等常规教学空间难以完全开放,班级规模被迫缩小,分组练习难度陡增。例如,原本可容纳40人的篮球场,如今需拆分为多个独立区域,且每块区域仅能容纳8-10人,导致课程密度降低、运动量难以达标。
体育课涉及大量肢体接触与呼吸加剧,防疫要求远高于文化课。从课前体温检测、口罩佩戴规范,到课间手部消毒、器材专用,每一环节都需精准设计,否则易引发交叉感染风险。据教育部《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体育教学需“一人一器材、间隔1.5米以上”,这对备课的精细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。
长期居家隔离导致学生体能下降、焦虑情绪累积,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产生抵触。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通过体育活动缓解压力、重建社交连接,成为备课的重要考量因素。
一份合格的疫情体育备课本,需整合教学目标、空间规划、防疫流程、应急预案、家校协同五大模块,形成闭环管理体系。
需兼顾“三维目标”:
从课前到课后,需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:
针对突发状况(如学生晕厥、器材损坏),需预设处理步骤:
体育课延伸至家庭,需设计“亲子互动任务”:
根据学生体能差异,设计“A/B/C三级任务”:
疫情形势变化快,需预留“弹性课时”:
以“小学四年级足球课”为例,展示完整备课流程:

疫情下的体育备课,本质是对“安全”与“教育本质”的平衡。通过构建科学的备课本体系,既能守住防疫底线,又能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。希望本文提供的思路与案例,能为广大体育教师带来启发,让我们在特殊时期,依然能传递运动的快乐与力量。
(全文约1100字)